首页 >  第552章 >  目录

第552章

  
A-
A+
    这与读书人喜好名声是一个道理。
    近些年来,从民间到士族,从百姓到乡绅,骂声不绝于耳。立戒碑之事,可以挽回些朝廷名声。
    王首辅跨步出列,“臣提议效仿青州布政使司。”
    元景帝其实也是这个意思,他虽然修仙,虽然不理朝政,虽然敛财无度,但他觉得自己是个好皇帝。
    “杨恭大儒之名非虚,此诗于朕在位期间诞生,必将名垂青史。朕不但要在各州衙门中立戒碑,朕还要亲自书写,以朕手书拿去拓印。”元景帝笑道。
    “杨恭当年科举及第,诗词就是当届翘楚。”王首辅也跟着笑了。
    在场就魏渊懵了半天。
    尔食尔碌,民脂民膏。下民易虐,上天难欺....这不是许七安当日在问心关中写下的诗吗。
    怎么就成了杨恭的?
    还是说,这本就是杨恭的诗,许七安是听了他堂弟许新年的讲述?
    魏渊很快否定了这个猜测,论诗才,一百个杨恭都不及一个许七安。
    此诗最近才出现,巡抚队伍一路南下,势必路过青州。也就是说,许七安回到青州,这首诗又是从青州传过来的。
    想通之后,魏渊皱了皱眉,心生疑惑:“此诗是许七安所作,为何陛下方才忽略过去,是刻意的,还是青州布政使司故意没写许七安的名字?”
    折子是青州布政使司传回京城,这类折子通常是由衙门吏员代写,毕竟布政使不可能事必躬亲....也就是可能存在吏员为了讨好布政使,刻意忽略原作者....到时候,只需要说是写折子时的疏忽便能搪塞过去。
    “事情一旦定下来,杨恭的名声便会随着此诗传出去,到时候,即使杨恭事后解释,消息能不能传开是一个问题,效果有多大,还是一个问题。
    “该是许七安的文名,谁都夺不了....还是太高调了,年轻了些。”魏渊心里叹息一声,出列,朗声道:
    “陛下容禀!”
    .......
    元景帝看向魏渊,颔首道:“何事?”
    魏渊问道:“青州布政使司传回来的折子里,可有明确此诗是布政使杨恭所作?”
    ....他这话是什么意思?官场老油条们品出了端倪。
    元景帝没有回答,而是反问道:“有什么问题?”
    折子里没有明确说诗是杨恭写的,措辞如下:杨公责令青州百官立戒碑,刻碑文,警示世人。
    这是一种很聪明的措辞,既不明确,又不给予否认。在元景帝看来,这便是默认了。
    “此诗并非杨恭所作,另有他人。微臣觉得,此诗一经流传,必定天下闻名,于个人而言,乃可遇不可求的扬名之机。不该被杨恭独占。”魏渊道。
    “哦?青州何时出了此等大才?”元景帝笑了笑,来了兴趣,盯着魏渊:“不过,你是如何知晓的。”
    不是杨恭所作,另有他人....青州确实多出才子,是科考大州....诸公们心里想着,随着元景帝的发问,将目光投向魏渊。
    都在疑惑魏渊是如何知晓这首诗不是杨恭所作。
    “亦非青州之人。”魏渊摇摇头。
    元景帝疑问的语气“嗯”了一声。
    “而且,微臣还知道此诗并非在青州所作,早在一个多月前便问世。也不是青州人所作。”魏渊又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