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3章
- A-
- A+
当时还害得自己弹琴时不慎断了弦,真真可恶至极!身着一袭黄衣的曾姑娘轻抚着自己的手指,指尖又忆起当日断弦之痛。
曾姑娘反复地抚着微颤的指尖,玉齿咬了咬下唇,从牙关间挤出了四个字:“欺人太甚。”
说到底,韦娇娘不就是仗着卫国公撑腰,才敢如此嚣张吗?
“庾姑娘说得是,她们定是存心的!”蓝衣姑娘把声音压得低低,勉强维持着世家女的风范。
那个弹琴的紫衣少女自然也听到她们的对话,手指一抖,琴音乱了一拍。
她紧紧地锁眉,干脆按住了琴弦,琴音戛然而止。
周围一静,右侧传来的说笑声似乎变得更刺耳了。
“我看……”庾朝云又道,两个字把一众世家女的目光吸引了过去。
庾朝云不紧不慢地接着往下说:“不如与她们斗琴。”
斗琴?
一众世家女皆是一愣,面面相看。
斗琴是大景朝的传统。
传闻太祖皇帝在位期间,时常在民间微服私访,体察民情。
有一年太祖皇帝下扬州时,在秦淮河上乘船偶遇一艘画舫,双方因为让道之事起了争执,两艘大船堵在河道上,以致往来的其它船只也难以行驶。
太祖皇帝见画舫上有一绝色美人,又听闻美人是扬州第一才女华清猗,琴艺出众,就提出与对方斗琴,谁落败,谁让道。
华清猗接受了挑战,一曲罢,太祖皇帝叹曰:“此曲只应天上有,人间能得几回闻”,自叹弗如,甚至没有弹,就认了输。
太祖皇帝有怜才惜美之心,可惜襄王有意,神女无心,华清猗婉拒了太祖皇帝的美意,一生钻研琴艺,后来成为了一代大家,名震天下。
自那以后,大景朝的女子就有了斗琴的传统。
斗琴“斗”的不是“意气”,而是“才气”。
曾姑娘挑眉斜睨韦娇娘等人,略带几分嘲讽地说道:“她们会弹琴?”
“这萤火之光岂能与日月争辉!”紫衣少女似笑非笑道,随手拨了根琴弦,姿势优雅,纤纤玉指如兰似玉。
几个其他世家女的脸上也露出相同的讥诮与不屑。
都说这些勋贵人家的贵女个个上马能拉弓,下马能提刀的,就凭她们的粗手粗脚,便是学过几天琴,那也不过是半桶水罢了!
让她们敲锣打鼓还差不多呢!
“赵妹妹说得好,萤火之光岂能与日月争辉!”庾朝云掩唇轻笑,意味深长地环视众人一圈,“不过,这鲜花还需绿叶衬。”
她这最后一句话说得众世家女心中一动。
她们今天本来就是要在大皇子面前露脸的,有人衬托才能显得她们的琴艺超凡。
庾朝云将众人的表情变化收入眼内,似有几分感慨地说道:“我大景朝刚立国五十一年,正如鲜花着锦,蒸蒸日上。”
“自古以来,开国依靠武将,治国仰仗文官。”
“是以,先尚武后重文,历朝历代皆是如此。”
历朝历代的皇帝想要让国家绵延昌盛,终究是要靠文官治国,这一点,任何一个皇帝都心知肚明,所以先帝才会力排众议重新扶持世家,今上登基后也在拉拢那些寒门文臣。
曾姑娘反复地抚着微颤的指尖,玉齿咬了咬下唇,从牙关间挤出了四个字:“欺人太甚。”
说到底,韦娇娘不就是仗着卫国公撑腰,才敢如此嚣张吗?
“庾姑娘说得是,她们定是存心的!”蓝衣姑娘把声音压得低低,勉强维持着世家女的风范。
那个弹琴的紫衣少女自然也听到她们的对话,手指一抖,琴音乱了一拍。
她紧紧地锁眉,干脆按住了琴弦,琴音戛然而止。
周围一静,右侧传来的说笑声似乎变得更刺耳了。
“我看……”庾朝云又道,两个字把一众世家女的目光吸引了过去。
庾朝云不紧不慢地接着往下说:“不如与她们斗琴。”
斗琴?
一众世家女皆是一愣,面面相看。
斗琴是大景朝的传统。
传闻太祖皇帝在位期间,时常在民间微服私访,体察民情。
有一年太祖皇帝下扬州时,在秦淮河上乘船偶遇一艘画舫,双方因为让道之事起了争执,两艘大船堵在河道上,以致往来的其它船只也难以行驶。
太祖皇帝见画舫上有一绝色美人,又听闻美人是扬州第一才女华清猗,琴艺出众,就提出与对方斗琴,谁落败,谁让道。
华清猗接受了挑战,一曲罢,太祖皇帝叹曰:“此曲只应天上有,人间能得几回闻”,自叹弗如,甚至没有弹,就认了输。
太祖皇帝有怜才惜美之心,可惜襄王有意,神女无心,华清猗婉拒了太祖皇帝的美意,一生钻研琴艺,后来成为了一代大家,名震天下。
自那以后,大景朝的女子就有了斗琴的传统。
斗琴“斗”的不是“意气”,而是“才气”。
曾姑娘挑眉斜睨韦娇娘等人,略带几分嘲讽地说道:“她们会弹琴?”
“这萤火之光岂能与日月争辉!”紫衣少女似笑非笑道,随手拨了根琴弦,姿势优雅,纤纤玉指如兰似玉。
几个其他世家女的脸上也露出相同的讥诮与不屑。
都说这些勋贵人家的贵女个个上马能拉弓,下马能提刀的,就凭她们的粗手粗脚,便是学过几天琴,那也不过是半桶水罢了!
让她们敲锣打鼓还差不多呢!
“赵妹妹说得好,萤火之光岂能与日月争辉!”庾朝云掩唇轻笑,意味深长地环视众人一圈,“不过,这鲜花还需绿叶衬。”
她这最后一句话说得众世家女心中一动。
她们今天本来就是要在大皇子面前露脸的,有人衬托才能显得她们的琴艺超凡。
庾朝云将众人的表情变化收入眼内,似有几分感慨地说道:“我大景朝刚立国五十一年,正如鲜花着锦,蒸蒸日上。”
“自古以来,开国依靠武将,治国仰仗文官。”
“是以,先尚武后重文,历朝历代皆是如此。”
历朝历代的皇帝想要让国家绵延昌盛,终究是要靠文官治国,这一点,任何一个皇帝都心知肚明,所以先帝才会力排众议重新扶持世家,今上登基后也在拉拢那些寒门文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