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77章
- A-
- A+
家安家喜做惯了伙计,卖个饭菜根本不为难,立刻接手了铺子,让众人去后边慢慢说话。
家义和刘扬也是跟着搭把手,麻利之极。
这般,家欢有了空闲,赶紧炒菜张罗众人的晚饭。
家仁惦记同弟弟们说说话,也挤在前边铺子里。
有学子消息灵通,忍不住问询藏书的事,家仁就笑着说,“我一直在书院这边,也不是太清楚。”
这话也算间接承认了,他们家里送了四百多本书过来。
学子们都是羡慕,但更多是高兴。
谁不想多看几本书,多长长见识啊。
有人同家人道谢,有人更想挤进抄书的队伍,先睹为快。
家仁微笑应对着,不卑不亢,游刃有余。
家义几个看着,都是佩服大哥的好耐心和圆滑。
待得铺子的饭菜卖完,关了门板,后院的酒席也张罗好了。
家欢独当一面这么久,手艺越发好了。
一桌子八个菜,都是常见的家常菜,却色香味俱全,配上一壶酒,众人边吃喝边说话,兴致极好。
几个小子早早吃完,闹着家仁带他们出去转转。
这会儿,也是商街一日里最热闹的时候,街上卖什么的都有。
家仁拿了零用钱,给家安家喜买了小吃食,又给妹妹买了个小玩意儿,要弟弟帮忙带回去。
家义和刘扬大了,不舍得要哥哥花钱,看个热闹就罢了,更多时候,他们都在问书院里如何,哥哥受没受欺负。
家仁心里暖极,也问他们进山吃没吃苦。
一时间兄弟们边走边说,亲近又热闹。
当晚,众人都睡在了铺子后院,夏日不用盖棉被,倒也不麻烦,有个干净的大炕就行了。
第二日一早,温先生和刘镖头就带着小子们回返了。
家仁昨晚因为彭先生破例准许在外住一次,吃过早饭也是匆忙回了书院。
于是,铺子又恢复了往日的安静。
但中午时候,狗剩儿就跑来求救,原来是家仁等三十多个同窗抄书入迷了,没空闲出来吃饭。
以后,怕是午饭和晚饭,都要食铺这边送进去。
家欢二话不说,当时就应了下来。
于是,他每次都早早准备好饭菜,带着狗剩儿送进送出。
书院里哪有秘密,门房早就知道李家给书院带了一个大好处,于是家欢进出,门房不但不拦着,还很客气。
家欢也偶尔给门房带两个肉包子,慢慢的就越发熟悉了。
再说碎金滩这边,昨晚又分了一次粮食和工钱。
这可是第二次了,以后甚至还有无数次,村人们都淡定很多。
该背粮食的背粮食,该拿钱的拿钱。
李家因为少了老三一家赚工分,李老四带了家义也是在山里浪费了一个月,这次分工钱,李家免不得就少了很多。
老太太没觉得如何,笑呵呵把工钱收了,就带着妇人们把叶公子买的细布分了。
这般,妇人们闲着无事就能给老人孩子们做衣衫了。
村人们见此,越发把“多劳多得”四个字刻在了心里。
就是李家,干活的人少了,也是一样少拿工钱,并没有被偏袒,村里当真是一碗水端平啊!
家义和刘扬也是跟着搭把手,麻利之极。
这般,家欢有了空闲,赶紧炒菜张罗众人的晚饭。
家仁惦记同弟弟们说说话,也挤在前边铺子里。
有学子消息灵通,忍不住问询藏书的事,家仁就笑着说,“我一直在书院这边,也不是太清楚。”
这话也算间接承认了,他们家里送了四百多本书过来。
学子们都是羡慕,但更多是高兴。
谁不想多看几本书,多长长见识啊。
有人同家人道谢,有人更想挤进抄书的队伍,先睹为快。
家仁微笑应对着,不卑不亢,游刃有余。
家义几个看着,都是佩服大哥的好耐心和圆滑。
待得铺子的饭菜卖完,关了门板,后院的酒席也张罗好了。
家欢独当一面这么久,手艺越发好了。
一桌子八个菜,都是常见的家常菜,却色香味俱全,配上一壶酒,众人边吃喝边说话,兴致极好。
几个小子早早吃完,闹着家仁带他们出去转转。
这会儿,也是商街一日里最热闹的时候,街上卖什么的都有。
家仁拿了零用钱,给家安家喜买了小吃食,又给妹妹买了个小玩意儿,要弟弟帮忙带回去。
家义和刘扬大了,不舍得要哥哥花钱,看个热闹就罢了,更多时候,他们都在问书院里如何,哥哥受没受欺负。
家仁心里暖极,也问他们进山吃没吃苦。
一时间兄弟们边走边说,亲近又热闹。
当晚,众人都睡在了铺子后院,夏日不用盖棉被,倒也不麻烦,有个干净的大炕就行了。
第二日一早,温先生和刘镖头就带着小子们回返了。
家仁昨晚因为彭先生破例准许在外住一次,吃过早饭也是匆忙回了书院。
于是,铺子又恢复了往日的安静。
但中午时候,狗剩儿就跑来求救,原来是家仁等三十多个同窗抄书入迷了,没空闲出来吃饭。
以后,怕是午饭和晚饭,都要食铺这边送进去。
家欢二话不说,当时就应了下来。
于是,他每次都早早准备好饭菜,带着狗剩儿送进送出。
书院里哪有秘密,门房早就知道李家给书院带了一个大好处,于是家欢进出,门房不但不拦着,还很客气。
家欢也偶尔给门房带两个肉包子,慢慢的就越发熟悉了。
再说碎金滩这边,昨晚又分了一次粮食和工钱。
这可是第二次了,以后甚至还有无数次,村人们都淡定很多。
该背粮食的背粮食,该拿钱的拿钱。
李家因为少了老三一家赚工分,李老四带了家义也是在山里浪费了一个月,这次分工钱,李家免不得就少了很多。
老太太没觉得如何,笑呵呵把工钱收了,就带着妇人们把叶公子买的细布分了。
这般,妇人们闲着无事就能给老人孩子们做衣衫了。
村人们见此,越发把“多劳多得”四个字刻在了心里。
就是李家,干活的人少了,也是一样少拿工钱,并没有被偏袒,村里当真是一碗水端平啊!